祝您幸福——告别2022届高三的朋友们
祝您幸福——告别2022届高三的朋友们
张先龙
2022.6.23
各位亲爱的同学,各位青年朋友:
大家上午好!
处在人生的节点,离别的时刻,你的心里有满满的期待,我的眼里是浓浓的祝福。
你的最本质、最上位、最实际的期待,应该就是人生幸福。
我的最本质、最上位、最实际的祝福,也就是:祝您幸福!
幸福,是一个平白浅显的语词,也是一个最难把握的概念,因而,它也是古今中外引起言说最多的所在。
中国的传统绘画便恰切地表达了儒道两家对于幸福的理解。譬如,我们的传统年画大多呈现的是活灵灵的鲤鱼、胖乎乎的幼童、吉祥喜气的寿星形象,传递的是儒家的幸福观:五谷丰登、福寿康宁、年年有余、四世同堂、天伦之乐等;而传统的山水绘画,构图布局大多是一舟一竿孤翁独钓、寥寥数枝幽兰翠竹、悠然恬淡云水远山,扑面而来的尽是古拙的神韵和逸趣,传递和表达的是承续老庄哲学的道家趣味,也就是道家的幸福:回归自然、天人合一、朴素简单。
佛说:人生即苦难。今生的修行为的便是离欲解脱,以能到达幸福的彼岸。
除却儒道释,西方人的幸福观同样也众说纷纭。有说幸福在于需要的满足;有说需要的满足所获得的只是一瞬间的快乐,那只是感官的舒适,不是幸福;还有说,需要的不满足则痛苦,需要得到满足则会陷入无聊,人生只是在痛苦和无聊间做着钟摆运动;也有说幸福只存在于至善中,人应该抑制欲望,完善道德……
如此种种,各家各法,各庙有各庙的菩萨。各家的说法也都有其深刻的哲理基础和人性假设,不一而足——我当各家都有所说“法”,也是“非法,非非法”;我只博观而约取,“择其善者而明用之”,且行且思,让各种观念在人生路途中嫁接融合,慎思明辨,进而有了自己的选择和解释。
幸福基于天赋
老子说,“人之大患,为吾有身”。其实,人之大幸也在我身。倒也不是认同幸福仅在于满足人的生理需要(西方有这一说), 我所想表达的是:照看好这躯体,持守天赋的品性,敬畏生命本身,这是幸福的基础。
人之幸福的前提是健康的身心、健旺的生命。试想,一个人整天病怏怏的,身体总有这样那样的苦痛,怎么能有幸福的感觉?然而,我们忧虑的是我们不少年轻人日夜颠倒,生活无节制无节律无节奏,对先贤“饮食有节、起居有常”的嘱咐听而不闻、充耳不闻,甚至嗤之以鼻。
有人说,人的最愉悦的享受早就被上天设定好了,那就是吃得好、睡得好。我想,这朴素的说法对我们当下实在有醍醐灌顶之效!多少不良情绪的滋生乃至存在意义的丢失,都系在这“睡眠”之上。追求幸福的人生,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睡眠和饮食。
女娲抟土造人即阴阳两分,即设定了两性相互吸引、相亲相爱、互相婚配、繁衍后代的天赋本性。从此,爱与被爱可以说是人间最幸福最愉悦的状态。漫漫人生,因为被爱,我们有了认同、肯定、奖赏,我们有了存在的意义,在他人的眼里,我们能看到自己进取的方向和价值。不过,相较于被爱,爱才是能给予我们最深切幸福的状态。如果说,“被爱”是“我能够”,那么,“爱”就是“我应该”。我们的人生幸福,所适宜的本来逻辑就是:我应该,所以我能够。而不是,我能够,所以我应该。
生命最大的满足最深的幸福,是去爱!我们应当思索的是:我们是否有炽热的爱心,我们是否有爱的人,我们能否给所爱的带来幸福……唯有如此,我们的存在价值感会更强,我们才拥有更旺盛的生命意志,拥有更强大的力量,这一生才真正能体会“爱我所爱,无怨无悔”,由此迈入“爱所爱,进而爱世界、爱此生”的道德境界!
如果要问这世界最可爱的存在是什么?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:孩子!最满足的事业是什么?养育孩子!如果人生没有履行养育孩子的程序,你无法真的了解这世界的玄妙,也难以真正洞悉人性和人生的深奥,难以了解自己,难以理解生活。
同学们,青年朋友们,今天谈论这个话题似乎太早,也可能不太合适,但临别赠言,我不吐不快!婚恋养育后代,这是人类的先天设定,是人不容拒绝的使命,不可解构,不容消解!
概言之,天赋于我们的品性:惜身、吃好、安睡、婚恋、育幼、孝亲,我们不要轻视漠视,因为这是幸福人生的基石。
幸福伴于劳苦
关于幸福,我们常表述为“轻松愉快”。事实上,这几年我们遭遇疫情,都有过封闭在家、轻松闲暇、无所事事的体验。经历了这体验以后的我们就知道:轻松带来的不是愉快,而是更深处的无聊、烦闷、忧郁和苦恼。
曾国藩说人生有“勤劳而后憩息”的快乐。我理解,这种在勤劳人生里的憩息,不是无关痛痒的点缀,而是人生幸福的点睛,是人生的真乐。勤劳与憩息,幸福和劳苦是一体两面,是相依相伴的。这,才是幸福的真谛。就像周国平说的,“生命的苦恼本身未尝不是生命欢乐的一种体现。没有痛苦,人只能有卑微的幸福。伟大的幸福正是与伟大的痛苦相对抗所产生的崇高感。”
于是,我们思索我们的生活,早起、锻炼、劳作、钻研、思考、自律等等,其本身并不是什么愉悦的事。正如风筝逆风才能起飞一样,当我们迎着这些劳苦上前,并坚持一贯,我们的认知、能力、习惯、见识、境界都将持续提升,我们才会在高处体会真正的自由、骄傲的孤独、独立的存在和幸福,就像丘成桐先生曾说过他在证明卡拉比猜想后的感受:落花人独立,微雨燕双飞。
我们还应该知道,锻炼、劳作、思考给我们带来健康、活力、智能,但同时,这也刺激着我们多巴胺、内酚酞的分泌,让我们愉悦、满足、兴奋,还有着抗郁、镇痛的效用。这是不是以身体本然的内设来启示我们去理解幸福?我们的身体,最开始就已经内设成了苦累幸福相伴的样子,作为喻示,让我们懂得:劳苦不伴,幸福无存。
幸福成于感知
罗丹说:“生活从不缺少美,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”。我们也似乎可以说,生活不缺少幸福,而是缺少感知幸福的能力。幸福的人才是幸福的,这不是一句正确的废话,这表明,幸福的人有幸福的特质,她对幸福敏感,她自动化地遗忘、消解那些不快不幸,而时时接纳幸福;她天然地选择看到向阳的一面,而不是阴影;她能敏锐的感知那些在暗淡中悄然降临的幸福,即便是点滴。
幸福的人说:
“我考上了大学”,而不是说,“我没考上清北”;
“我的父母很爱我”,而不是说,“我怎么不是富二代?”
“我在人群中很受欢迎”,而不是说,“我没有他们优秀”;
“我自食其力、衣食无虑”,而不是说,“我怎么不能年薪百万?”
“早上被小鸟唤醒如听悦耳的音乐”,而不是抱怨,“怎么这么聒噪?”
“下雨天好凉爽”,而不是说,“怎么这么潮湿?”
……
毕淑敏写过一篇美文叫《提醒幸福》,我建议同学们都能读一读,在文中她说:“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,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,需要不断训练。”
不容置疑,幸福的人定然有着敏锐的感知力。这种敏锐源自灵动的心,有相似的心理倾向、心理预设、心理期待:欢快而积极,热烈且温暖。而所有这些,都是可以训练、可以学习、可以巩固、可以习惯的。而这份“可以”,也是能追求,能选择的。
幸福恒于美术
如上所说,幸福的人都善于发现,不论是徐来的清风、松间的明月,还是无边的落木、滚滚江流,抑或是流觞曲水、茂林修竹……这大自然的“无尽藏”,皆为“吾与子之所共适”。能欣赏且享受于这清风明月、朝阳落霞、山川大漠、蓝天星空的,无疑幸福感是强烈的,这样的人不仅是有发现的眼睛,更有贞于美术的心。
美术,以王国维的概念,指脱离实用的一切物事:名山大川、音乐绘画、手工制造、雕刻建筑等等是也。
美术予人以美妙、以和谐、以声色、以韵律、以节奏、以宁静、以激越、以幻想、以梦境、以深思、以遐想……美术给人以深刻持久的震撼、满足、愉悦,美术既让人朦朦胧胧的期待得以实现,于是,有如约而至的美妙;美术也给人出乎意料、天外飞仙般的体验,于是,有不期而遇的惊喜。
美术中蕴涵的手法、技术、工艺、文化、想象、观念又能引领人向上向善,让人真切而实在地体会到崇高、广大和幽深。因而,热爱美术的人是幸福的。这幸福是高于感官而浸于神思的深层感悟,有美妙的炙热,有蓦然的凝神,有宁静的顿悟,有旷亮的充盈……
幸福人生怎么能不养成爱好美术的习惯,怎么能不学习品鉴美术的能力,怎么能不培植欣赏美术的志趣?
爱好美术,重在一颗素心,眼前一副绘画,不是心心念念价值几何,应该专注在构图、线条、色彩、传统、意蕴、观念、背景、文化等等。
爱好美术,不在能力,而在意愿、态度、心向,在于平实朴素的生活,在于我们是否在意生活的美感、秩序感、仪式感,如是,则居住的环境是用心布置和持久维护的;生活中日用器物,必是用心选择、用情伴守的;每一个重要的日子,都被认真对待;每一次朋友的许诺,都在所不辞……
以美的姿态去生活,恒之于美,于是,恒于幸福!
幸福止于创造
毫无疑问,最完美的幸福感在于有用于社会,有报于国家。我们都忌讳人说“废物”,因为“有用”是最易感知的存在,是创作和贡献的价值体现。幸福的人生在创造,在贡献。
创造不一定非得发明什么,或者发现什么,也不在乎是否惊天动地,是否世界首创——创造的本质,在于我勤于增值我的脑力和体力,并将之发挥出来、贡献出来,去实现一个超越过往、超越自私层面的价值和意义,无关乎世俗标准的大,或者小。比如,车铣出一个零件是创造,打扫一片干净的场地是创造,炒制一盘美味菜肴是创造,传递一个善念知识也是创造……
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表明,个人实现是最高的需求,这不无道理。
创造,更重要的是不断创造一个新我。佛曰“精进”,道曰“飞升”,儒曰“日新”。人重要的不是现在我有什么,我是什么,而是在于明天的我怎样,明年的我怎样。就拿当下来说,你今天考上什么大学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有没有不断自新的志向,是不是有饱满向上的追求。我常常说,我们坚持再读书思考十年、二十年……你想不优秀都难。
各位同学,各位朋友,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享受幸福人生,愿我们每一位都能注重思考幸福、提醒幸福、品味幸福!
祝您幸福!